济南银环期货配资公司 林路:远离童话世界的马良_摄影_现实_东西
©马良
马良对自己作品描述是这样的:“我有两个身份,一个是导演,一个是摄影师。短片导演是我曾经的谋生职业,所以很多职业习惯后来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的另一个身份:摄影师。因此形成了我作为摄影师最显著的两个基本点特点:操纵感和戏剧性再现。”最重要的是,马良的操纵感,是和大多数中国摄影师把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方式的观念背道而驰的。
记得当年我在推荐马良作品时,就曾写道:童年有梦,多为天真;老年有梦,大半残忍;唯有青年或中年的梦,可以远离童话躲避残忍,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操纵的方式折射在马良的摄影作品中。他一直在创造一个又一个自日梦的世界,却依然散发着真实的光芒。他让我们联想到世界的美丽,同时又面对忧伤的现实——为了怕我们遗忘,所以留下了魔幻的瞬间。
展开剩余87%©马良
谎言是梦想发现的破绽。或者说,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谎言。也正如美国著名摄影家迈克尔斯的自言自语:“怎么把不存在的东西变成影像”--因为已经存在的事物不能让他满足;“无中生有是一则真理,追求它才有喜悦可言。”你从马良的作品中读出了这样一种喜悦吗?我劝你试试,其中真的有一些不可言说的妙趣。尤其是梦幻的再现,正是一种以审美的方式强化无意识空间状态的过程。尽管梦幻和摄影是相互交融的,大部分同处于一种直觉的层面上。而马良的影像则是进入了潜意识和心理学的精神空间,并且由本能通过观念的转化,完成了最终的形象展示。这不是说因为梦幻的产生是没有边界的,是虚无的,就和真实脱离了关联。从某种层面上说,尽管马良似乎在表达一些难以言说的东西,但最终还是借助真实的力量抵达彼岸。现实在这里被用作一种象征性的符号,或者是一些无法目击的暗示--这就是“不可言说的妙趣”所在。
©马良
马良曾经学画,后来成为导演。曾经鄙视摄影,却又爱上了平面的瞬间视觉而一发不可收。他使用数码单反相机,在前期的拍摄中凭借出色的导演能力完成了所有的细节处理,定格了一切的瞬间可能。然后利用Photoshop软件仅仅对色彩进行渲染,一步一步走向梦的成型。他曾经在西藏导演过他的梦,那些僧侣从真实的身份演化成虚拟的角色。他喜欢让角色戴上面具,一不小心就模糊了性格间的差异。他还喜欢使用一些奇怪的道具,就像是戏剧演员登台演出……但是这一切不过都是虚晃一枪的把戏而已,真实的马良正在一边窃窃偷笑,笑自己的白日梦怎么就这么容易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又一场。也许是因为导演有方,也许是因为演员卖力。但是白日梦终归不是现实,也不是简单的“童话”,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一点阅读的技巧。
正如马良自己说的:“生命就是一场寂寥的马戏,/我们孤独地表演着自己。/即使这只是一场寂寥的马戏,/我们依然要活色生香地演下去。”
©马良
所以我才说这是一场青年的或中年的白日梦,已经远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,也没有太多世态炎凉的残忍结局,但是这其中有真切的情感世界,对真实世界有着太多宽容的嘲讽。尽管有人说现实世界已经有许多拍不完的题材,但是马良所虚构的这个世界,远远超过了真实世界所可能包容的内涵。马良在其中找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快感,更是人生的体验和对未知的触摸。闭上眼睛,想象你自己是画面中的某个角色,也许你就会离他的白日梦更近了一步。其实马良邀请我们所去的“梦境”,是他最为敏感脆弱之处。他的所有目标也都是创造一种属于我们自身的真实,让我们在超越自身的过程中,一起承担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。庆幸的是,一切都是喜剧,而非悲剧。或者说,这里面有着游戏的成分,但是更多是严肃的生命态度。
©马良
法国著名女摄影家穆恩曾说:“……也许我可以将一个空壳看成是一个灯笼,希望去发现那些隐藏的东西,希望一步一步徘徊向前,目光始终在前方的某一处。是的,我看到了海市蜃使人们相信它是真实的工具;到的东西那里得到了回应,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共鸣,一种已经失落的记忆的再生。是的,眼睛可以在它所看到的东西之前,将一切都当作真实的。”从最基本的认识论出发,一般的人都相信摄影能捕捉片刻的现实,凝固稍纵即逝的瞬间,摄影的科学性和机械自动性曾使人们相信它是真实的工具;同时,人们也相信摄影能再现我们的梦境,图解我们的想象,从而摄影又被认为是艺术创作的工具。然而摄影图像所创造的是一个复杂的世界,它似乎可以让人们以最有效的方式了解世界、掌握真相,但是它另一方面又阻止了人们真正地、全面地了解现实。它总是在我们似乎接近了它的时候突然转身离去,而图像世界的制造者和消费者,乐此不疲地投身于这个游戏之中--将现实变成非现实,直至超现实--不仅仅是因为现实(包括我们自己在内)都被以物质对象的形式来观看。马良的摄影世界代表的是“异化的姿态”,远远超越了现实与幻想的超验组合。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每试图在马良的影像面前抽身离去的时候,却发现已和这个世界一样异化得不可分隔。
©马良
什么是真实?有勇气和世界对话的过程就是真实!正如2012中国年度语录中,有一句马良所说的: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,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。所以,尽管他被国际媒体誉为当代舞台装置风格摄影的代表人物,在国内也受到特别的关注。因其个人风格明确,在艺术上有广泛的支持者和追随者。曾人选《周末画报》中国力量百人榜、《东方早报》“文化中国年度人物”还被日本《Mac》杂志评为“当代最重要的50位国际视觉艺术家”、被评为艺术青年中最具号召力的精神领袖,甚至被欧美主流媒体票选为最具成长性的中国艺术家--从本质上看,马良所做的一切,就是想激发你对这个平庸世界的梦想,让你远离简单的童话,以更大的勇气面对现实生活………
©马良
最后,我希望大家都能有机会站在马良的作品面前,感受那些以貌似虚幻却又逼近真实的细节连缀起来的生活“奇观”。不管他是留恋过去、直面当下还是暗示未来无须贴上太多的标签,比如权利、意识形态、话语权等。只需要在波澜起伏的影像大潮中,留下一份心底的感动和震撼,这就够了。也许,远离童话世界的马良,正在营造一个新的“神话”世界,等待着我们!
©马良
【关于林路】
林路,生于1956年,上海人。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。主要成果是艺术摄影和摄影著作,专长于风光摄影、人体摄影和暗房特技制作。共有近百幅艺术摄影作品获奖,入选影展;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120多本。1999年,2001年获得第四届、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。从事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30余年,具有丰富的摄影策展经历。
【关于马良】
马良,毕业于上海华山美术学校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。2003年开始艺术创作,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作品展50余场,参与重要的摄影及当代艺术群展百余场。作品被众多美术馆和机构收藏。2012年完成摄影代表作:公共艺术项目《移动照相馆》。2017年下半年,从戏剧创作领域回到摄影创作领域,继续用影像媒介进行创作。2023年挪威白菜出版社出版作品集《镜中人、景中人》,获得挪威最美的书奖。202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个人作品集《永无岛》,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摄影文化史文集《失焦记》。
本文文章选自《林路:中国摄影的序与跋》济南银环期货配资公司
发布于:河北省